|
父亲的小镐时间:2024-06-15 在我小时候,记得父亲是个工人,也是我们这个小山村里唯一个常年在外,只有过年才回家的人。 父亲经常和我们说,他六十年代是在陕南修铁路,铁路通了跟着很多人去了西安。没过多久又回来了,说是修路的招工,在生产队和公社办了手续,去了秦岭北边。不同的是,这次不修铁路,是去省公路局工程队修公路,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。父亲头发白了时退休回来了,从单位带回两个大提包和一个小木箱,村里人见我母亲就说:“你们当家的在外边挣大钱了,你看大包小包,箱箱柜柜的”,母亲一脸自豪。晚上,父亲把提包里的物品一样样取出,什么宝贝,都是父亲穿了多年发白的工作服,有的都打上了补丁,还有那件母亲亲手缝的黑棉袄,几个印有“劳动模范”红字的大瓷缸子。我们急着想看木箱里装的是啥,父亲拿出钥匙慢慢开了箱,里面是几双解放鞋和一双雨鞋,鞋底早已磨光了。最后拿出的是一个用报纸包裹着的东西,我一抱很重,想这应该是值钱的东西吧,待一层层小心翼翼打开报纸,哎!什么东西,一个用的没有尖的旧镐,我说:“爸,这东西很重,能卖些钱哩”,“胡说,这东西可不能卖!”父亲沉着脸显得很生气,说这是他修路用了几十年,数不清修了多少里路,也记不清换了多少次镐把,大镐用成了现在的小镐。 退休后回到老家的父亲依然闲不住,又把这只小镐安上把,将通往村子的山路修补的平平坦坦。村里人见了都说:“张大爷,你那镐太小了,换把新的吧。”父亲微微一笑说:“我上年纪了,这镐大小正合适。”谁也不知道这镐是我爸一辈子的伴。赶集时,父亲又把镐拿到铁匠炉那打打尖、焠个火,回来后又像宝贝一样拿在手上,提上开水瓶瓶,躬着腰在山间小路上挖呀、垫呀…… 后来,我毕业也进入陕西路桥,子承父业,从事路桥建设,由于常年在外,远离故乡,每年也很少回家,和父亲见面时间很少很少,每当看到现代化的摊铺机、架桥机、平地机等施工机械,我不由想起父亲的小镐,我常想:要是父亲能到现在的路桥工地,看看现代化的机械化作业该多好啊!父亲去世那年,我从工地赶回老家处理后事,全村人都来了,见到我都说,这几年你父亲为村里义务修路,我们都很感激,老爷子这一走,我们更伤心,你不要把你父亲那把镐丢了,他在世时爱不释手。和母亲商量后,我把小镐放在父亲身边,让它永远陪伴着深爱它的主人。 如今,父亲的那把小镐或许早已锈迹斑斑,父亲那颗一生爱路的火热之心,永远在我眼前闪光,像灯塔一样照亮我献身路桥建设的每个里程。老一辈路桥人,他们背着行囊,凭着信仰,铁锹洋镐、肩挑背扛,引领了我们前行的方向。作为“路二代”的我,儿子又是一名“路三代”,伴随着交通建设迈上机械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施工的大道,他也在路桥施工一线平凡岗位上书写青春担当,薪火传承路桥精神,在新时代筑路征程中奋勇争先,初心不改,续写着“陕西路桥”的筑路丰碑! |